10/06/2022Text: Helena HauPhoto: Oscar Wong, Celia Li
巴塞爾走了,藝術能否留下?
在資訊極速流轉的世界中,我們對時間的觀念好像也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了變化。熱門到冷卻的速度不過幾天之間,壽命短得可憐,過了兩天再次提及,似乎已不合時宜。年度一次的巴塞爾藝術展,將五月尾那個週末的藝術氛圍推到了高點,短短幾天的展覽中,有趣的不只是作品,還有齊聚一堂的人,包括藝術家、策展人、畫廊主理人、藝評家、收藏家、藝術愛好者等圈內或圈外人,每個人都帶著自身的期望與好奇,從中遊走⋯⋯於編者而言,或許這是捕捉不同的人談談藝術的好機會,在巴塞爾藝術展中思索,若沒有了它的袈裟,香港的那絲藝術氛圍會隨風而去嗎?當巴塞爾走了,藝術能否留下?
陳育強
#香港藝術家
陳育強(Kurt)2016年從中大提前退休後,便將注意力聚焦在創作上,記得他曾在某個訪問中提起,任教二十餘年,分析創作就做得多,將焦點放在自己的創作上卻很少。記得一次課堂,他以X軸與Y軸去比喻教育者與藝術家,教育者就像一條横軸,走的是中庸之道、面面俱全,盡可能帶出多元與多角度的思考之路;而藝術家就像一條縱軸,可以非常專注的聚焦於自己的創作,就像一條路走到盡。對於藝術,加上過往經驗,他總是能一針見血,看到深深處的東西。
「以前覺得香港藝術家的作品有點無病呻吟,現在似乎各方面都恰如其分。」
回望近年的藝術界,在社會事件和全球疫症的影響下,討論點及創作主題自然也離不開這些話題。縱觀大環境,整體而言或有所影響及打擊,但近五年香港的藝術環境卻反其道而行。陳育強表示,香港以前是一個比較繁忙、同一個時間有很多事情發生的都市,疫情反而給了藝術家空間可以專注創作,「眼見一些年輕藝術家進步很快,這個現象挺有趣,同時作品也因社會氣氛,有一個重量感;以前我會覺得香港藝術家的作品,有點無病呻吟,現在似乎各方面都恰如其分。」
「少了外界的參與,藝術圈裏的內向活動與交流反而多了。」
年度一次的巴塞爾藝術展亦受大環境影響有所改動,至少在規模上已經縮減了一半;再者,可見到本是由西方藝術主導的展會多了不少亞洲色彩,如來自日本、韓國、東南亞的畫廊,不僅如此,在封城後,更是多了香港本土畫廊與本地藝術家的進駐與參與。對此,編者也聽過兩種聲音,一種是替香港本地藝術所高興,另一種則是對巴塞爾藝術展的「國際頂尖」提出質疑,不管你是哪個觀點,我們都無法避免在大環境下所作出的應變。對此,陳育強卻認為少了外界的參與,藝術圈裏的內向活動與交流反而多了。「有一句話叫內循環,以前Art Basel所展示的作品、包括買家,很多都是從外面而來,香港不過是一個轉口站;現在因為疫情限制出遊的關係,本地的藏家似乎對香港的作品提升了興趣,變相支持多了香港的藝術家,我相信這個支持對於本土的創作人來說,是挺大的鼓勵。」
Readmore:
陳育強個展「天雨粟」:人們窮盡一生的力氣置身於光明之中,徹底地隔絕與黑暗之間的關係
樂本健【年度感謝祭】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► 了解詳情